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展现中华文明时代价值-凯发官网手机版
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布局、建强文物科技创新平台、壮大文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加强新时代文物科技创新。意见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创新激励、技术攻关、人才建设等多个方面给文物事业的未来发展充分赋能,为新时代文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在2023杭州亚运会上,良渚文化“玉鸟”以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形象出现在开幕式、吉祥物、纪念品之中,充分展现了科技力量为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所带来的活力。而早年间,良渚古城外郭城的首次发现,也正是得益于地理信息(gis)技术的运用,在我国科技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以说,文物在现代意义上的重生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在数字化时代,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深化了历史场景,具有承续历史、回应时代、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多重意义。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有助于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人类文明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标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繁衍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认知、阐释和保护。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探索如何运用新手段新工具来阐释中华文明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的丰富意蕴,将使中华文明在传承发展中彰显时代价值,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与此同时,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系统、精准释读考古资料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使之成为阐释中华文明底蕴的重要话语、深入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将为“两个结合”提供科学实证与理论依据。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有助于深入强化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论构建与课题攻关。意见强调,要持续推动文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理论体系;要全面深化考古重大课题研究,深入实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年代测定、产地溯源、有机残留物检测、古dna分析、田野考古信息化等理论与方法。这要求我们对科技考古技术的运用与人文研究领域跨学科视角的融合予以高度重视。自20世纪末以来,科技考古的发展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其中,田野考古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的研发,可以更加高效、全面、准确提取考古遗存的多维信息。在数字化时代,以标本库和数据库为载体,可开展年代学、古聚落、古环境、古科技等多方面的大数据研究,将大大提高考古资料价值阐释能力,从而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支撑。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有助于优化提升文博资源的共享度、互动性、体验感。文物事业发展,不能只回望历史,更要面对当下的需求,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共享,惠及社会与公众。不论是“要再火600年”的故宫,还是“尽可能让它活得久一些”的莫高窟,近年来都通过各种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深入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实体文物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展示出来的内容进行科技重生,提升公众对文物的亲近度和喜爱度;将文物背后所蕴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现代科技讲述出来,实现古今对接。在打造文物陈列新样态、“云”展览“云”讲解、互动智能体验等多个方面,数字技术都起到新兴的支撑与助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物科技创新不仅会带来文物事业本身的升级发展,还会辐射到整个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普及考古知识、应用研究成果、讲述文物故事、文化传播形式等多个方面,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面貌与时代价值。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有助于全面展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树立了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新典范,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因此要深入开展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的研究,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及历史逻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要加强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科技创新机制;运用科技手段,精准把握年代框架下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族群迁徙等特点,阐明文化交流中外来因子与本土要素的互动机制;同时,充分运用文物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文物使者”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宋音希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