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精心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凯发官网手机版

时间:2024-10-22 14:10 发布于:文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凯发官网手机版

南宁市精心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文物普查工作队队员在位于横州市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施恒益大院采集信息。黄运明 摄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全市19支普查队伍的300多名普查队员穿梭在南宁的古老街巷间,深入到乡间田野、山川沟壑里,探寻历史文化宝藏,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复核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推进工作。

据悉,南宁自东晋大兴元年始有建制以来,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目前,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600处(包括经自治区文旅厅认定公布的南宁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5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96处。

近日,记者来到我市开展“四普”工作试点的横州市,实地了解“四普”工作开展情况。

开展“三普”复核

加强文物保护

10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横州市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施恒益大院,雕门画窗的中西合璧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大院分为东西两面,西面院落间层层深入、井然有序;东面为一套大天井四合院。院落内门窗多为上月形双眉式拱门、拱窗,拱边缘饰以传统的牡丹、灵芝等图案。

“在‘三普’时期,我们就已经对施恒益大院进行过测量,但当时使用的测量工具和方式都比较原始。如今,我们对其进行复核,不仅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定位装置进行测量,还使用无人机、相机等设备进行更清晰的图片采集。”横州市文物所宣教部主任韦雄耀介绍,目前已对施恒益大院进行了初步修缮,并将其作为民俗文化展示场馆于今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后期还将根据“四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利用和开发。

据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23年11月开始,至2026年6月结束,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资源情况。自工作开展以来,南宁市注重试点先行,在横州市、武鸣区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市普查工作提供宝贵经验。截至今年9月底,横州市、武鸣区已基本完成“三普”文物复核工作,复核率达97%以上,其他县区相关工作也正有序推进。

“目前全市已完成不可移动文物复核291处,实地调查51处,新发现文物线索106处。”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南宁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韦娜说。

加强宣传调查

推进“四普”进度

“在‘四普’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了一些新的文物线索,位于平朗镇笔山村的新丁屋就是其中一个。”横州市文物所所长韦桂平介绍。

新丁屋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笔山人生礼仪的传承基地,建于民国时期,是李氏族人祭祀祈福、举行人生礼仪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家园,也是笔山村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之一。“我们认为新丁屋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已经对其进行了数据和图片的采集工作。如果新丁屋能够通过申报被认定为文物,我们还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韦桂平表示。

新文物的发现不仅靠文物普查队员的实地走访调查,群众提供线索也是重要一环。龙虎将军甘苗墓就是由热心群众提供线索而被发现的文物。“目前龙虎将军甘苗墓已经被认定为横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线索获取得益于文物普查期间的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向我们提供了线索。”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员莫文烨告诉记者,龙虎将军甘苗墓的发现对研究横州市的墓葬习俗、墓葬形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了解,南宁市、县主要媒体开设了专版专栏、专题网页,加强“四普”工作的宣传报道,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南宁市面向公众开设专家讲座,举办线下主题活动,大力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凝聚文物保护社会共识。此外,在文物普查工作队伍内部还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定期编印工作简报、信息专报进行发放,交流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

“四普”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为南宁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韦娜表示,南宁市将继续深化文物普查工作,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让文物成为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2024年10月18日《南宁日报》02版

记者:吴潇


凯发官网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