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上热搜!-凯发官网手机版
如果文物真的会说话,它们会不会在无数个深夜里,祈祷着回家呢?
前不久,有媒体发布评论文章,呼吁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很多网友好奇,为什么突然有了这样一个热搜,点开才发现居然有个预告片。虽然仅仅只是一个预告,但也掀起了网友的期待感。
整个事情的起因就是有网友给某博主提议,拍一部叫做《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把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
逃离之后回到中国之后,发现已经不是他们记忆里的中国,在他们四处逃亡时在各地发现了文化传统依旧在传承的创意。
@煎饼果崽 在评论区留下一句“等我”,然后,竟然真让我们等到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诞生。
一群年轻人远赴英国,只为一场盛大且浪漫的中华文物奔赴之旅。
这个题材创意,让人光看预告就已经开始期待正片了。
可能每个中国人对流失海外的文物,都有一份遗憾,一看就是让人想哭的剧情了。
尤其是女演员说自己迷路的时候,仿佛穿过空间时间,看到大洋彼岸的大英博物馆里,文物在朝着祖国的方向,翘首以盼。
虽然是自媒体博主拍的,预告片里的质感和镜头语言表达,真的完全不输电影。
首集正片时长不到三分钟,却触动了众多网友,收获好评无数。
剧中,大英博物馆现存展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变身成身着浅绿色汉服的甜妹。
故事以其与帅气的华人记者作为主角,讲述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故乡的冒险经历。
别看玉壶呆萌可爱的模样十分讨喜,台词却句句犀利:
“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样找到回家的路”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这么大的柜子住两个人”
让前一秒还在姨母笑的网友下一秒心中五味杂陈。
当然评论区中也有阅历丰富的网友指出作品不足:
比如剧情过于单薄,创作思路较为固化;
过分依赖bgm营造氛围,频繁切换bgm令观感变得零散割裂。
另外也有网友科普到,剧中提及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非文物,而是现代玉雕大师余艇的作品,由大英博物馆通过正规渠道获取。
短剧制作用心、立意深远,无论如何,网友们都不会吝啬对两位年轻创作者的称赞。
对于为什么要拍摄《逃离大英博物馆》,两位主创也表示:“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客观来讲,《逃出大英博物馆》也是适逢其时。
就在短剧预告放出前,大英博物馆被曝约2000件馆藏文物莫名失踪,国内网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表达对大英博物馆的质疑和不满,《逃出大英博物馆》也因故事顺应了网友情绪受到颇多关注。
而后国内媒体《环球时报》发文要求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将事件热度再次推向高点,短剧也因此再度受益,其抖音和b站发布的预告片分别收获了159万点赞和517万播放量。
有人声称:“中国最好的文物并不在故宫,而是在大英博物馆。”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存放着约167万件中国流失的文物。
其中,大英博物馆可以被称为“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这个以中国命名的中国馆,让每个进入这里的中国人都五味杂陈。
展厅门口写着:“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广泛最持久的文明……”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发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是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
把“家国永安”四个字刻在枕头上,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
其实,热点题也好,《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也好,这些都表示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与历史产生兴趣,愿意作为传播者站出来。
各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也在慢慢融入传统文化。
前不久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国家宝藏》等优秀文博类作品,吸引的全都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欣赏传统的审美,那代表着值得自信的文化底蕴。推崇古老的故事,那是因为人类的悲欢古今相通,藏在传统文化中的宝藏,正被当代青年一一发掘。
只是如今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比最初的时候要丰富多了,不仅是短片、动画这样的自媒体传播,今天的年轻人凭借着兴趣与热爱,在互联网上借着手工、服饰、画画和音乐等形式,传承和创新他们所热爱的传统文化。
还记得前不久的半张黄金面具么,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便用一期12分钟的视频,完完整整地还原出这份来自3000年前的礼物。
曾在b站翻唱陈奕迅的《孤勇者》大火的up主咻咻满,凭原创国风舞蹈《龙珠舞》配乐《觅龙》再次一鸣惊人。这首bgm搭配了戏腔、唢呐、琵琶等元素,炸裂全场。
正是有了这些内容载体,原本距离遥远的文化才能来到我们身边。
真的感谢博主有这么强的执行力,远赴他乡辛苦拍摄,给我们带来这样一个好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到流失海外的文物,这对我们文化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这部短剧。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